电话

数字引领 协同赋能——看浙江农担如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21-10-19 点击次数:1452


 

农担体系“一手托三家”,是政府、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桥梁”,这种分险合作机制,有效缓解了金融机构投入三农的后顾之忧。成立于2016年的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农担),短短5年,在保余额超过了60亿元,2万多个在保项目分布全省各个地区和产业。尤其是其担保放大倍数4.7倍,高于全国体系平均水平,人均业务额更是接近2亿元,高居全国农担体系首位。

  相比很多农业大省,由于资源禀赋所限,浙江的农业产业大多体量小、散而杂。也因此,为了在有限土地上获得更高收益,这里的经营主体往往会在设施化、加工营销、农旅融合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提升产业附加值。浙江农担董事长李建斌告诉记者,近几年,浙江农担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问题,以数字化作为引领,多元协同进行担保赋能,为农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金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先头兵”。

  重塑:流程再造出效率

  刚落座,浙江农担监事长陶官军就开门见山,以数字化解析公司主打的“浙里担”产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触及根本的流程再造,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问题倒逼。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可谓必解课题。”陶官军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传统模式下,一个担保贷款项目的落地,往往由银担双方独立开展调研、审批和面签。其中,在担保意向、贷款审批、贷款合同签署、保费收取、保函出具、放款通知等环节,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还需要客户来回跑、多次跑,体验感很差。

  浙江农担尝试银担审批流程一体化再造,首先带来的好处就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首先,变事后审查为事前准入,由担保机构和银行双方签订协议,确定担保贷款对象、范围、额度和准入标准,并约定担保免责情形,再来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合并和大幅度精简。

  简而言之就是,银行作为业务发起端,负责收集信息资料,银担融合共同开展风控,将风控模型嵌入到银担合作的流程中。对小额担保项目,由银行审批后直接放款,浙江农担事后予以担保确认;对大额项目,由银行向担保机构提交电子调查资料,担保机构书面审核结合现场调查后放款。

  这种被重新定义后的银担合作关系,最终浓缩成16个字:银行主体、担保赋能、错位把关、交叉验证,目的就是“利益捆绑、准入明确、免责约束”。据介绍,通过流程整合,业务环节减少一半以上,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客户从过去的多次跑担保机构变为不用跑,不仅大幅提升了银担合作效率,也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实际上,人少跑了,背后跑动的却是数据。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广量大,各类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且存在不完整等现状,浙江农担从基础工程入手,经过归并、整合和治理,初步构建起拥有数十万个涉农主体的动态数据库。“有了这些海量数据,构建模型、挖掘需求、精准风控,就能够得以一一实现。”陶官军说。

  目前,根据农业种养周期、投入产出等信息,浙江农担已陆续开发了一批期限匹配、额度适当、风控精准的数字化业务产品,加上采取批量获客、批量担保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业务小额分散、单笔成本高问题。截至4月底,试点银行线上一体化审批额度已超6000万元,全面推广后预计每年超过10亿元。

  共赢:政银担协同赋能

  你听过大棚杨梅吗?在金华下辖的兰溪市,全省七成以上大棚杨梅都在这里。说起效益,该市供销社姚建平立马报出一串数字:“这些大棚杨梅前年开始量产,一开始是700亩,去年1200亩,今年估计能有2000亩以上。”

  按理说,杨梅种在山上,盖大棚成本很高。梅农为啥不惜血本投入?原来,杨梅的成熟季也是浙江的梅雨季,一旦连续降雨,杨梅味道就大打折扣,自然卖不出好价格,有时还落果一大片,损失惨重。近几年,在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兰溪开始尝试大棚杨梅。

  “今年大丰收,品质好的大棚杨梅一斤能卖到60元。”记者采访时,正值杨梅上市,马涧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奉源喜上眉梢,“以前,自然生长的杨梅品相再好,也只能卖到20到30元一斤,便宜的就10元一斤。”眼下效益可观,但起初,陶奉源的资金压力可不小。

  普通大棚一亩的造价为5万元,若是加上喷雾、滴灌等自动化设施则需10万元。合作社共有350多亩杨梅,单是大棚就得不小投入,此外,还要对杨梅进行深加工,杀菌、鲜榨、冷库等又是一大笔开支。所幸,在政银担的帮助下,200万元贷款迅速到位。

  何谓政银担?“简单说来,就是财政、金融、信用担保机构合力支农,风险共担。”兰溪市供销社党委书记汤宝升介绍,政策性担保工具能够及时调整和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通过协助政府搭建起合理的政银担分险机制,可将政府信用转化为资本信用,从而促进有限的政府资源在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配,以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矛盾。

  2020年,政银担正式启动,去年选取了11个试点县,今年增加到28个,兰溪即是首批试点之一。汤宝升坦言,几年前,兰溪供销社曾专门组建了一家农担公司,但原来风险全部由担保公司承担,责任重,越做越怕,更是很难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现在,有了政银担,力量单薄的浙江农担一下变得“兵强马壮”,选择了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运营规范、风险可控”的地方农担公司,作为下沉力量。联合担保模式由此应运而生,既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地方农担机构潜力,又进一步发挥省级农担的平台作用。

  像兰溪农担公司就成了浙江农担的办事处。对此,兰溪市级财政投入400万元设立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池,由其承担30%风险补偿,银行承担20%到30%,剩余的则由浙江农担和地方担保公司共同承担。一年多来,兰溪办事处与省农担合作业务累计担保规模超过2亿元,因免抵押、低费率、低门槛、简手续,深受杨梅、粮食、生猪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

  精准:多维度筑起风控防线

  “一年能产30万斤桃。”常山桃之缘家庭农场老板李金威,此前长期从事鱼粉加工、销售经营,前几年二次创业,开始种植水蜜桃。桃子4年才能挂果,加上400亩桃园每年尚需运维,流动资金压力很大。去年,李金威成功向浙江农担申请200万元“新农贷”担保贷款产品,短短几天,手续全部办妥,很快拿到了款项。

  “有了浙江农担和常山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助力,还有县财政风险池的保障,风险得到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控制,我们放贷更放心、更迅速。”常山农商银行董事长胡锦华直言,有了浙江农担数字风控和线上化的业务办理,以往贷款担保模式流程长、环节多、审批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贷款可以在线申请,而且不需纸质传递材料,银行直接将客户申请信息录入平台,不到10分钟便能完成全流程办理,保函在线出具,不再跑担保公司。

  浙江农担的数字风控模型到底有多牛?浙江农担大数据风控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包括了反欺诈模型、小额信贷模型、预警模型和综合信用评价模型。对此,浙江农担树立了“三有一无”的农业担保新理念,即把“有规模、有经验、有效益、无不良”作为评判风险的重要标准,重视收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邻里评价等软信息,通过“看人、看事”两个维度识别风险,通过数字化手段输出风控模型,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抵质押物的传统做法,不仅契合农业产业“轻资产”特征,更有效降低了农业信贷准入门槛,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边界。

  如此一来,通过保前识别风险,客户只要一提交担保申请,系统就通过反欺诈模型进行自动化筛查,并根据规则自动给出通过与否建议,对于未通过的担保申请,系统也会给出原因。此外,根据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发展前景、附加项等维度,系统可进一步综合评价,形成评分结果,同时将大数据风控模型应用于保中风险监测及保后风险预警,自动获取客户风险信息,实时提醒。

  今年,浙江农担又推出了“浙里担”应用,打通银担系统直联,担保业务申请审批实现“一屏办理”,极大提升办理效率。李建斌表示,下一步,浙江农担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平台系统功能完善和性能提升,创新线上化产品,推进银担对接标准化,不断提升农业主体融资便利度、可得性、获得感,打造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金钥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朱海洋


 

上一篇: “田保姆”让村民当起“甩手掌柜”

下一篇: 河南省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省级示范班开班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