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侧记

来源:中国农网 时间:2021-10-12 点击次数:1434


 

在去年9月30日联合国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邀请大家2021年聚首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

  漫长的等待,春城昆明终于迎来这一天。

  2021年10月11日15时整,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十月的昆明,处处洋溢着喜庆,她以热情、开放、自信、优美的姿态喜迎四海宾朋。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线上或线下共赴“春城之约”,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献智献策。

  这是一场与众不同却又令人期待的“春城之约”。

  说其与众不同,是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并综合考虑COP15相关前序会议所需时间、其他国际会议时间安排等因素,中国政府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共同确定,将已延期至2021年5月召开的时间再次延期至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而后又决定分两阶段举办。

  排除万难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越是艰难,就愈显珍贵,也更能体现这次大会的重要、深远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借此次大会,要向世界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成果与经验,也要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更要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并为全球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提供“中国智慧”。

  开幕式上,《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致辞中直言:“在经历了一年的艰辛与巨大的努力后,今天,我们终于取得了一项重要的成就。”她还表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从减少污染到恢复退化土地,从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到解决贫困和追求更广泛的人类发展目标,代表了一个模式的转型。

  说其令人期待,是因为云南生物多样性所呈现出的细腻之美。这里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还分布有大量孑遗种、特有种和古老种。

  这里有孕育神奇的高黎贡山,有壮阔秀丽的滇池洱海;有静静开屏的绿孔雀,有可爱机灵的滇金丝猴;有高耸入云的华盖木,有青翠流香的普洱茶,还有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各色野生菌……如果这些还不能令你期待的话,别忘了今年那群上演了《“象”往云南》并火遍全球的野生亚洲象。

  开幕式上播映的短片《“象”往云南》,里面的主角正是那16头野生亚洲象。它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西双版纳,游走云南大地上,一路逛吃逛吃,历经17个月1300公里,用行动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段爱与包容的故事,让在场的不少会议代表纷纷动容。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更是多年来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宝贵成果。

  如今,云南精心编织的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日趋完善,包括已经建立的362个自然保护地,划定的11.84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在2020年建立了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

  同时,云南还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还颁布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不仅如此,云南还创新性地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充分发掘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了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

  这一切努力,只为构建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万物自然。

  云南的美是中国之美,也是世界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云岭大地,万物和谐,这里就是生态之“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上一篇: 我国农业导向将由增产转向提质 质量兴农是未来农业发展重点

下一篇: “田保姆”让村民当起“甩手掌柜”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