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百胜村的这个“李助理”不简单

来源:中国农网 时间:2022-05-15 点击次数:1254


 

“下个月,我就来村里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有苦有乐,但大家‘腰包’鼓了,就都值了!”说完这句话,李强掐灭了快燃尽的烟头,起身走进了枇杷园。

眼下正是枇杷成熟时节,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百胜村的千亩枇杷也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被村民们称为“李助理”的李强每天跟村民们干在一起,摘果、打包、运送,忙得不亦乐乎。

从去年6月作为人才引进到百胜村以来,李强将村民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手把手指导大家如何依靠产业发展,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在他的帮助下,百胜村村民从人均年收入40000元增加了50000余元。提起他,大家都说,这个“李助理”不简单!

“我是被‘骗’来的!”

说到当初为什么来巴南,今年46岁的李强脱口而出。

李强是涪陵人,到巴南之前,他一直在涪陵从事农业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为一次培训,自己被百胜村的书记‘骗’到了村里,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9年,李强作为涪陵区优秀农民参加了全市的农业经理人培训,就是这一次培训,李强优秀的表现让巴南区百胜村的党委书记扬正明十分欣赏。后来,扬正明多次邀请,让李强到百胜村帮忙,就这样,李强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助理”,也开启了百胜村村民的增收之路。

百胜村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有村民3900余人,近年来,通过乌皮樱桃、枇杷等水果产业,村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但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增多,李强便成了村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我说的话,他们都愿意听,这让我很欣慰。”李强初来乍到,本以为大家都会不服他,但他发现,只要自己真诚地与大家交流,大家也都很好沟通。因为自己本来也是搞农业出身,对于农民的很多矛盾问题都能感同身受,这也拉近了李强与村民们的距离。

就这样,刚来百胜村的李强与村里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每天奔走在为村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纠纷的道路上。成功调解多起矛盾纠纷及经济纠纷,百胜村的社会治理维稳工作由原来的“乱”现象变为了“稳”局势。

“我这个‘三无’人员,干得起劲!”

百胜村的乌皮樱桃享誉全国,这颗小小的樱桃,曾经让整个村的村民都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李强来到村里,想的不是继续走卖樱桃的老路,而是创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

今年2月,李强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村党委书记扬正明,没想到,这个想法大家都很认可,说干就干,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由李强与村委工作人员及工作队共同参与筹办的合作社正式成立,大家为合作社命名为重庆渝佰盛农业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了,李强号召大家入股,让村民变股民,让土地及果树变资产,让资金变股金的“三变改革”在百胜村火热开展。遇到有农民不理解,李强便耐心细致讲解变革的好处,遇到缺乏资金,李强便自掏腰包,垫付一系列费用。

在李强的努力下,合作社成立了,如何用好合作社,让农民增收致富,是李强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最后决定采取统管统销围园收费、亲子体验采摘消费。今年4月,正是乌皮樱桃成熟时节,李强一改往日乌皮樱桃的传统销售模式,增设了乌皮樱桃采摘节期间入园费,仅此一项收入就增收了15万元左右。同时,樱桃品质有了大幅提升,价格也由原来的每斤20元至50元,提升到每斤30元至60元,合作社樱桃的销售额比原来增收了5万元左右。在销售上全村以合作社以点带面,销售价格普遍提高平均5元左右每斤,按全村60万斤樱桃计算,为全村樱桃果农增收300万元左右。

在李强这次大胆尝试下,百胜村乌皮樱桃再次让村民鼓了“腰包”,李强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致富带头人。“虽然大家叫我‘助理’,但其实是个没有任命文件、没有正式身份和职务的‘三无’人员。”李强有些自嘲,也十分坦然,“看到村民们受益,我就干得起劲。”

“只要大家认可我、信任我,我就得干。”

因为多年从事农业工作,李强对农业种植、养殖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生产管理方式。

考虑到乌皮樱桃的种植特色,李强一边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一边与果农们一起改进,将自己学习到的科学种植技术和果园管理方式手把手交给果农。

在李强的带领下,合作社的股东们干劲十足,乌皮樱桃销售一路“火爆”,紧随其后的枇杷也即将售空,这让村民们更加信心满满。“跟着合作社一起,日子总会越来越好!”村民周中菊乐呵呵的说,以前自己种植水果卖,价格起不来,还存在“杀价”现象,现在跟着合作社一起种,技术、销售都是合作社一条龙服务,不仅收入多了,自己还省了很多麻烦,一举多得。

“多亏有他,我现在坐起也能收入几万块。”村民周定海兴奋地说,在合作社第一次分红中,他便收到了2万多元,家里荒着的土地真正实现了价值。

李强打算,下阶段准备带领大家在果树林里养些鸡、鸭、鹅等家禽,并套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类及疏菜、野菜类,为前来采摘的游客提供亲子体验消费及销售。并鼓励村民们发展农家乐、民宿,让闲置房变餐厅、让农房变客房等,以此来增加附加收入。

作者:罗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上一篇: “田保姆”让村民当起“甩手掌柜”

下一篇: 河南省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省级示范班开班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